筆者在鐘表行業工作了近二十年,見證了國內鐘表行業的輝煌和失落,在互聯網無孔不入的今天,鐘表行業借助電商平臺的狂歡熱潮似乎正在逐步退去,智能表在國內的發展也舉步為艱,鐘表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哪里?中國鐘表行業現狀如何?
據筆者的觀察分析,國內鐘表行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。
第一是市場已經飽和,F在不單是中國,全世界的手表市場早已經呈現飽和的狀態了。據前些年的數據,中國手表的產量占世界的80%左右,包含出口和代工的,每年還在不斷增加產量,全球就那么多人,估計全世界每人手戴10只都戴不完。這主要指鋼表的數量,如加上合金表、木表、鎢鋼表等等,數量就更龐大了。所以市場飽和已經是一種常態,如何在這種現狀里獲得生存是很多鐘表企業著重思考的問題。
第二是市場的細分,F在市場上的鋼表很難有以前一張單七、八千甚至幾萬個的情況了,除非是價格便宜、搞活動的電商款,但這種價格的表對生產者來說利潤微乎其微,只能用來養工人而已,老板是很難獲利的。品牌表現在每張單多是三、四千個左右,這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單了。這一方面說明市場競爭激烈,競爭對手多,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市場已經是細分化了,每一個新款面向的都只能是針對很少的一部分、特定的人群,這將是未來銷售的一個常態。這要求公司要契合消費者心態、新款開發速度要快、款式要多才能適應現在的市場。同時要控制好庫存,保證現金流,否則很容易陷入困境。
第三是手機的沖擊。不可否認,自手機一出現,由于手機帶有時間顯示功能,手表的時間屬性完全被代替,對手表市場的沖擊是非常大的,對國內普通消費者來說,有了手機,再買一只手表那就是浪費,沒有啥太大作用。而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,現在的人們買手表主要起到裝飾的作用以及身份的象征。但無論如何,手機的沖擊對國內市場來說還是蠻大的。
第四是核心技術的缺位。鐘表行業的核心就是機芯技術,在機芯技術還沒真正獲得解決的情況下,有關主管部門似乎就已經放棄,沒有投入資金研究掌握技術的制高點。拿重點機械機芯來說,八十年代還有上海、北京等幾個出名的機械機芯制造廠,現在國內目前機械機芯較為出名的就只剩下海鷗機芯了,但與日本、瑞士比較的話,差距還是很大的。海鷗機械機芯結構比較復雜,配件較多,穩定性多是在一年內較好,維修非常麻煩。日本的西鐵城和精工相對來說比較穩定,當然精工的女裝系列機芯也不太好,穩定性較差,維修也比較麻煩,男裝還是比較穩定。瑞士的機芯目前是最好的,結構簡單、穩定性好、維修方便,當然價格也最高,國內品牌的機械機芯多是采用日本機芯,價格比瑞士便宜很多,稍比國內的高一些,但品質、價格非常適合國內品牌。
第五是智能手表的出現。之前手表以機芯分類主要是機械表、石英表、電子表三大類,但近幾年出現了有能定位、測量心率、血壓等功能的智能表,當然機芯也可歸類于電子表,主要是以電路板為構造的多功能機芯,不同于之前只有顯示時間功能的電子表。但據了解,智能表目前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一般,并未起到顛覆性作用,傳統的手表仍有生存的空間。不過,隨著全人類智能化的發展,手表的智能化將是大趨勢,留給傳統手表的時間將越來越少。未來將是全新的智能化或是傳統和智能相結合,又或者是智能和傳統并存,這是鐘表行業老板需要深入思考作出決斷的問題,錯誤的決策可能將斷送自己艱難創立的品牌。
"不謀萬世者,不足謀一時;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。"智能化時代,相信手表未來格局也將迎來一個大洗牌,誰能提前謀劃布局,在不遠的將來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。